《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 影响幅度远超想象

如果说2016年是大气治理年,2017年是水治理年,那么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9年将成为土壤治理年。

这是我国环保部首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防治土壤污染。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不仅可以保存和转化养分,还可以涵养水源并循环利用;另外土壤还可以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支持,使环境变化得到稳定缓冲。支撑人们日常生活的农作物也离不开土壤。

在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方面,该法律要求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向社会公开并适时更新。法律强化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了对未污染土壤和未利用地的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例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列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取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先进喷施技术,采用土壤改良等技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逐步改变施肥习惯,逐步向增施有机肥、高效肥料的方向转变。种植户的用肥用药观念和习惯也应随之转变,趋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

有鼓励必定有惩罚。毫不夸张地说,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将让污染者承受前所未有的严厉惩罚。具体来看,《土壤污染防治法》详细规定了25种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且首次采用双罚制,如果企业未能履行管控和修复责任,企业和有关责任人将同时被惩罚。法律还规定,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向农用地违法排放污染物,罚款最少10万,情节严重的将一次罚款50万~200万。

如今,全球1/3土壤已经退化,全球种植商们承担着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土壤是难以再生的战略资源,地球上平均每300年或更久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然而,土壤严重透支,过度使用和地力透支是我国的土壤环境现状。具体来看,全国土壤污染点位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耕地质量等级劣质率为27.9%。与此同时,土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样触目惊心。我国化肥用量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过量的化肥被冲到地下,破坏土壤的营养平衡。每年180万吨的农药用量,有效利用率却不足30%,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不断加剧的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农地粮食和食品残留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由此可见,土壤治理和修复刻不容缓。

针对不同类型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明确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随着该法律的出台,土壤修复市场也将逐渐成熟,修复技术以及标准也会随之上升,行业更加严格。

目前,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有三种方法: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物理或化学方法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实效,但费用昂贵,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适于大面积应用。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土块中的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和去除土壤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同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法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适于大面积土壤的修复。对于种植者而言,可以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合理使用农药,增施有机肥;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等。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019 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与国际果蔬报道联系获得许可并注明源自国际蔬果报道

主题: 
地区: 

添加新评论